其他
“上进生”安徽
现在(6月5日),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正在安徽合肥召开。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,第二次在安徽召开。
在长三角一体化的“江湖”中,流传一个说法,上海是“模范生”,江苏是“尖子生”,浙江是“优等生”,那么安徽是什么?
策叔先从一位企业家对安徽的一句评价说起。
01
“越来越有经济大省的样子”
策叔曾参加过央视对话的一场节目录制,在访谈现场,主持人将长三角地区比喻为一个班级。主持人向安徽省长王清宪提问:“在长三角沪苏浙皖中,安徽是什么样的?”王清宪概括说,安徽是一个充满朝气、充满自信、充满紧迫感的刻苦努力追赶的“新生”。
当省长说出这段话时,录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。在这掌声里,包含很多内容。
决策杂志(微信ID:juecezazhi)梳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纵向历程发现,在20多年的时间轴上,安徽一直在很努力地主动靠上去,也经历了合作身份的多次改变,直到2018年,安徽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。
于是,就有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:从旁听生到插班生,再到正式生。
加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后,虽然安徽与沪苏浙的差距还很明显,但安徽一直很努力,5年时间,“出落的越来越有风采”。
“上进生”,就成为社会各界形容安徽时的高频词。
为什么说安徽是“上进生”?
如果从官方话语中来寻找答案,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,概括为四个前所未有:能级之变、位势之变、创新之变、风气之变前所未有。
在“安徽这十年”新闻发布中,又总结为四个跨越发展:“总量居中、人均靠后”向“总量靠前、人均居中”,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,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,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。
不管是四个前所未有,还是四个跨越发展,反映出的安徽发展图景都是一样的,这就是安徽在追赶中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发展差距。
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,安徽的主要经济数据、综合交通体系、科技创新能力、新兴产业地标、对外开放形象,都发生了有深度、有力度的改变。一连串的经济数据和产业投资项目都是例证,这里不再赘述。
策叔从安徽发生的很多变化中,重点剖析两个,不仅说明了安徽的积极上进,而且还将对安徽发展产生深层次推动。
首先来看人的变化,尤其是干部队伍。这是一个区域向上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2020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。习近平强调,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。
会后,安徽主动作为,选派优秀干部到沪苏浙的党政部门、开发园区、国有企业和街道社区跟班学习,一场东向“取经”在安徽省直机关和各市县全面展开。
一体化背景下,安徽干部赴沪苏浙地区进行沉浸式学习,沪苏浙干部到安徽交流任职是一种常态。在互动中,安徽干部与沪苏浙的先进理念登高对接,把所学用到所干中,在思想观念、工作作风、创新思路上都发生着“润物无声”的改变,转化为推动安徽向上的动能。
其次来看“基金丛林”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。
放眼全国的区域经济会发现,经济发达地区都是资本市场高地。在省级层面,沪苏浙的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;在地市层面,省会城市杭州、南京,经济大市苏州、宁波、无锡,都是资本市场上的劲旅;即便是县级市江阴,在2022年就以58家上市公司形成了“江阴板块”,被称为“58同城”资本现场。
当安徽与沪苏浙的高手同台时,必须奋起直追,主动投身资本市场。特别是2021年6月以来,安徽围绕资本市场开展万名企业家培训,抢抓科创板机遇,推出“迎客松计划”。截至今年5月,安徽在科创板上市公司22家,居全国第6位,仅次于江苏、上海、广东、北京、浙江等经济强省(市)。
与扩大上市同步的,是安徽创新思路,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建立“基金丛林”。从合肥市到安徽全省,从新能源汽车到集成电路……基金招商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新兴产业项目中,众多产业项目被资本界称为“神操作”,以至于投资界流传一个说法,“半节高铁车厢里,都是去安徽的投资人。”
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,一定不能只是简单地看上市公司增加的数字,其背后是一种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思维方式。不管是科技成果转化、传统产业升级,还是新兴产业壮大,资本推动力都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正因为安徽有了工作作风、运用资本能力上的一系列提升,来安徽投资的多位企业家评价说,“安徽干事的思路、办事的方法,越来越有经济大省的样子了。”
这就是说,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,安徽的手法、打法、步法变了。得益于这些改变,安徽把优势变成了胜势,有力支撑着安徽上进。
安徽合肥天鹅湖夜景
02
“把优势转化成胜势”
如果说安徽东向发展的战略取向是“坚贞不渝”,那么策叔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鼓与呼就是“一以贯之”。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,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收益巨大,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说,“安徽主动靠上去、全力融进去,借上长三角的‘东风’,搭上一体化的‘快车’,是最大的发展动能、最大的发展红利。”
但动能不会自己来,红利更不会主动来,大家都在说的乘势而上、顺势而为,有两层涵义:
一是有“势”,首先要有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下,安徽加入长三角一体化,“势”来了。
二是有“为”,在每每提起的乘势而上、顺势而为两个成语中,前后两个字“乘、上”与“顺、为”非常关键。在经济社会实践中,只有“为”,才能“上”,否则再大的“势”也会悄悄滑过去,空留遗憾。
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,叫做“天与不取,反受其咎”,这句充满智慧的话里,蕴含深刻道理,对一个人、一家企业来说是这样,对一个区域发展同样是如此。
实际上,还有一个外界经常提起的疑问:安徽的经济地理、科技创新、资源要素、文化底蕴等优势一直都在,为什么是在最近几年里才发生了这么多变化?
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很多,但有一点不可忽视,就是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主动作为。
这样的案例俯首皆是,策叔今天分享两个,堪称安徽积极上进的范本。
一是“抢”。
在安徽东部毗邻苏浙的7个地市中,滁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性、主动性持续高涨。2020年以来,滁州市党政代表团10次到南京推进合作事项,次数之高、频率之密,位居全省前列。
滁州与南京山水相连,只有越走越亲,才能越抱越紧,共同发展。滁州已连续多年保持安徽16地市经济增速领先,总量挺进安徽“第三城”、全国经济百强市,成为10年来进位最快的地市之一。
长三角G60科创走廊。陈海汶团队 摄
另一个“抢”是G60科创走廊。熟悉发展过程的人都知道,G60科创走廊一开始并不包括安徽,是在合肥、芜湖、宣城等地市积极争取下,才加入进去的。现在的G60科创走廊9市合作已经机制化,堪称长三角一体化的范例。
我们常常说抢抓机遇,一个“抢”字,背后体现的是工作作风和工作状态,也是安徽上进的根本保证。
说完“抢”,策叔再说说另一个字—“学”。
作为与沪苏浙山水相连的近邻,安徽学习沪苏浙持续不断。一体化背景下,安徽更是表现出了全面学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动性。
比如,安徽学习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后,在全国率先创新,推出了“亩均英雄贷”,引发企业家、金融圈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。再比如,学习了“最多跑一次”等沪苏浙的好做法后,推出政务服务皖事通办,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。
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对外开放等等,都是支撑安徽上进的力量。但从“抢机遇”、“学来用”中,更能看到安徽的上进之力越来越饱满。
经过5年一体化,优势转化为胜势后的安徽,正处于厚积薄发、动能强劲、大有可为的上升期、关键期。
大有可为的更进一步是大有作为,安徽怎样从“上进生”争做“优等生”?
图源: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》
03
“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”
“五年,我们要走很长的路;五年,我们要做很多的事。过去的五年,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;未来的五年,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!”今年1月,安徽省“两会”上,省长王清宪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时说了一段深入人心的话。
今明两天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及其系列会议,将会擘划出下一年,乃至未来三年、五年的路线图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“火车头”的长三角,按照“三级运作”的工作机制,还将发布一系列合作事项。归结起来说,都是紧扣高质量、一体化两个关键词。
落到安徽,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征程上,将会怎么做?
6月2日,韩俊、王清宪与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代表举行工作会谈时,韩俊指出,坚持上海龙头带动,学苏浙之长,扬安徽优势,主动靠上去、全力融进去,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。
策叔注意到,安徽将着力发挥五个优势,做好五篇大文章:
着力发挥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,做好创新要素高效聚集大文章。 着力发挥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,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大文章。 着力发挥生态资源良好的优势,做好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大文章。 着力发挥内陆腹地广阔的优势,做好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级大文章。 着力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,做好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大文章。
随着长三角系列会议的召开,多位智库专家、企业家对策叔分析说,安徽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,怎样发挥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独特优势,需要安徽创新思路、转变思维,尤其是在工作作风和营商环境上持续上进,真正把安徽打造成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的高地,成为经济发展的福地,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。
如今,“组团到安徽”已成为一种趋势,各界都看好安徽、投资安徽,安徽上进的支撑力也是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强。
站在今天的时点上,无论是总结过去5年经验,还是展望未来5年发展,乘势而上、顺势而为都有了更深的涵义。
当长三角一体化“最大的势”越来越强,安徽惟有更好地“为”,才能实现更大的“上”!
新闻链接:长三角很忙
指导:张道刚
撰文:王运宝
-- END --
编辑:赵晨 / 审稿:王运宝
转载请注明来源1、为这件事,天津市委书记、市长再赴现场调度处置2、2000多亿资产的国企,连续三任总经理被查!3、“到了安徽大有可为的时候了!”4、这个省会城市,迎来新任代市长